柑橘黄龙病是一种在柑橘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在感染的幼树上,病症通常在1-2年内导致树木死亡,而在老龄树上,病症会在3-5年内使得树木失去结果能力或者枯死。当病害大范围流行时,大片橘园可能在几年内全部毁灭。
在发病的初期,感染的树木新抽出的枝梢和叶片在接近成熟时就会停止转绿,形成显著的“黄梢”现象。受感染的叶片会出现三种主要的症状:斑驳型、均匀型黄化和花叶型。
斑驳型是黄龙病最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是叶片从基部和侧脉附近开始,逐渐失去绿色变成黄色或浅黄色,并继续向上部和中间扩散,形成不规则的黄斑,使得整个叶片呈现不均匀的黄、绿相间的对称斑块。
均匀型黄化通常出现在初发病树的夏梢、秋梢上。新梢抽出后,新叶在转绿的过程中会突然停止转绿,表现为均匀的黄化,并且感病后期病叶容易脱落。
花叶型症状则是在病枝上抽出的新叶,这些叶子通常较小且尖锐,叶脉及叶脉附近保持绿色,而脉间组织呈现黄化或褪绿,形成花叶症状。
在发病的初期,花朵会出现早且数量多的情况,但是这些花朵大多体积较小且形状畸形,花瓣短小且肥厚,柱头突出于花瓣之外,颜色较黄,且容易脱落,常常形成无叶的花序。
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果实的形状会变小,成熟期提早,坐果率降低。果皮变得粗厚且无光泽,与果肉紧贴不易剥离。果轴歪斜,果汁含量少,种子发育不良。柑橘在成熟期通常表现为蒂部深红色,底部呈青色,俗称“红鼻子果”,而橙类则会表现为果身增长或畸形,果皮坚硬、粗糙并始终保持绿色,俗称“青果”。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需要依据其传播途径和特点进行综合治理。首先需要加强柑橘园的管理,定期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其次,需要切断病害的传播途径,包括消灭传播病害的昆虫、严格控制苗木和接穗的引进和传播等措施。
此外,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修剪等也能够有效地增强柑橘树的抗病能力并控制病害的传播和扩散。对于已经感染的橘园,需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以消除病害的根源。同时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如使用农本田微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来对柑橘黄龙病进行防治